众所周知,除了巨星之外,太空中还有大量的原子、分子和小固体粒子,它们都吸收宇宙深处恒星的光。这些吸收了光能的原子、分子和粒子会通过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来释放能量。因此,当宇宙深处的恒星长途旅行到地球时,它们的强度并不总是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平稳下降。在这个递减的消光曲线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凸起。这些凸起是由特定分子或小固体颗粒的发射光谱引起的。1983年,美国、英国、荷兰等国联合发射了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采集宇宙深处的红外光谱。从这些收集的光谱中,发现在11.3微米处有一个明显的凸起,这是碳化硅颗粒的特征发射。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太空尘埃中存在大量的碳化硅颗粒,大部分直径在0.1-1微米之间,约占星际尘埃总质量的5%。
在冰冷的宇宙星空中,这些微小的碳化硅颗粒看似漫不经心地漂流着,其实他们都已经被过高的温度和火烤过。天文学研究表明,宇宙中有一种几乎完全由碳原子组成的恒星——碳星。与由氢和氦组成的普通恒星相比,它们的温度更低,只有3000K左右,由于在碳星周围的尘埃中发现了碳化硅颗粒,而且只有立方碳化硅,推测这些立方碳化硅颗粒是在碳星爆炸喷出的碳和硅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到2000K以下时形成的,碳化硅颗粒形成后,并没有启动闲置的漂浮生命,而是继续为宇宙的演化做出贡献。当温度降至1500K以下时,碳化硅颗粒表面的硅会蒸发掉,在碳化硅表面留下一层石墨化碳。这些石墨化的碳将继续与星际尘埃中的氢反应,形成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分子。有些人甚至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与星际尘埃中四处飞行的碳氢化合物有关。
|